说到国内空军里的“尴尬王”,苏-35和歼-11这对组合绝对是绕不开的大瓜,不管你喜不喜欢军迷圈的热闹,刷过新闻、聊过装备的,大多都被这两架主力机型残存在舞台角落的现状噎过一口气,是不是有点好奇:这俩到底为啥成了“鸡肋”?明明苏-35那性能贴纸,放谁家空军都能吹一波战神,却偏偏在自家舞台边缘边喝茶边嗑瓜子,还不敢多露脸,有点神秘,有点无奈,有点尴尬,很有生活的味道,对吧。
往细里扒,苏-35这种“进口贵客”,其实自带光环属性,咱花大价钱从俄国淘回来24架,不少人以为终于攒了一款能跟国际顶流叫板的大杀器,尤其军迷朋友心里,苏-35就等同于招财猫,抬头找北约、俯冲黑海邻居,谁不虚一把?但现实没那么简单,乌云密布的武器装备赛道上,真正能把一款飞机当“压舱石”的,早过了情怀梭哈的年代,不看性能参数摆得多花里胡哨,得看适用、看队伍整体安排,更重要的是:性价比和生态位。
苏-35,性能参数都能写小论文了,全向矢量推进那招,能干出“眼镜蛇”机动,瞬间掉头那动作,按理说放空战里绝对能耍一耍现代武侠片风范,火力,载弹量过八吨,12个外挂点,放国际市场就是有资格端上台面谈生意的狠角色,再看看能出勤的战场半径1500公里开外,你要是俄空军,能用早点用,能打赶紧打。
使人无语的是,到了我国空军这桌子上,苏-35就像婚宴里的高端酒,贵是真贵,但摆那儿就是不舍得喝,平时演习都不带主角出场,更别说实战任务,连露脸的机会都捞不着,明明买了,像没买似的,成了活标本,放橱窗观摩。
这不是“浪费”,难听点倒像是祖传家底怕磕碰,但更合理的解释,其实是自家娃长得太快。你想啊,相比苏-35,这几年歼-10的升级推进、歼-16的多用途进化,还有歼-20的新一代隐形属性,已经把部队主菜填得满满当当,苏-35反而很鸡肋,动用的不多,训练也用不上几次,直接让“俄味超级机”边缘化了。
真要做个比喻,苏-35之于咱们,就像家里买了台超豪华咖啡机,试了一次嫌麻烦,摆客厅落灰,还不愿转手出掉,反正钱已经花了,偶尔给领家看的时候还能吹一波“看,这可比你们那咖啡机高级多了”,但实际上每天用的,还是手冲和速溶……这滋味,你敢说一点都不熟悉吗?
再换个角度说说歼-11,这回可是咱自家娃,从“仿”到“自”,一路升级打怪,但风头也就止步于“经典款”了。头些年歼-11可风光得很,几十架集体亮相,天安门大阅兵扛过旗,后来升级版歼-11B、歼-11D也是耐心打磨,但话说回来,谁都清楚,这些“铁家伙”硬气虽在,但也架不住技术浪潮拍下来的冲刷。歼-16、歼-20开始扛起装备新大旗,歼-11就先是排在“顽强守边线”的梯队,然后一步步往“老干部”队伍靠拢,演习里露脸都有限,平日里就更别提啥主战机会。
可说句实在的,歼-11在国际上的“存在感”也没有歼-10亮眼。网络上歼-10各种刷屏传奇,实战纪录挂出来能讲一堆段子。歼轰-7虽说是攻击机路线,至少对铁粉们来说是波澜壮阔的记忆。歼-11反而低调得有点尴尬,时不时还被调侃“万年陪跑”,听起来挺扎心。
既然都这样了,这些被学历和履历双双秒杀的老同事,为啥不直接退休。问题是退有退的标准,淘汰牵扯军队编制、机型互补、维修和后勤的细节。你说想下岗也容易,但故事还没讲完,他们还真有些独特价值,只不过没机会总能高频登场。对这俩机型的处境评价,“三无战机”——没新活儿、没热度、没市场,倒也很精准。
但事情哪有绝对,苏-35和歼-11的“冷处理”,固然反映了新装备的咄咄逼人,也透露一点大棋局的微妙调整。如果直接全都淘汰了,真的好?这种心理其实是“新旧交替综合症”,每一个时代的替补,总有人怀念他们冲锋陷阵的光辉时刻。
转念想想,苏-35在其他国家真有机会闯荡天涯,在俄乌冲突之前的那些年,也不是没迎来过“高光”。被中国买来后,无法与本土机队的体系操作深度融合,加上维护费用高,技术“落单”,最终走到被雪藏的边缘。不是飞机本身不行,而是人家家的桌子已经不缺这口菜,反倒成本高于收益,这笔账,指挥员比咱精明多了。
再扒拉回歼-11,技术路径决定未来方向。你说歼-11D问世了,按理说应该大展拳脚。可时代节奏变了,空军需求早已调整,单一空优路线正被歼-20、歼-16的多面手打法覆盖,从高空突破到地面精确打击,再到低可探隐形优势,现代空军要求全栈覆盖。歼-11固执于空优领域,等于在大坝上只修了一段,别处水早就改道而行,导致舞台空间越来越小。
很多人还念叨苏-35和歼-11“作为空军库存备胎的希望”。真实场景下,现代大国都在追求系统化作战。这就像手机市场,每年刷屏科技潮机型,别说三年前的旗舰,过两年就进博物馆了,更别说之前被当成宝贝的机型。要是有了性能更强、更能打组合拳的队友,上一代主力就只能一步一步向后站岗。
另外,这还是涉及资源调配和部队训练的现实。所有人都在追效率,飞行员也好,保障团队也好,资源、时间和预算都向顶流新机型倾斜,老型号就更显得无所作为,连“训练素材”都轮不上。你要说情怀,谁又不想“青春常驻”,可专业装备战场比情怀讲现实,“无用之用方为大用”的戏码,现实中挺罕见。
说这番话,有人可能会说:“你不是在黑苏-35和歼-11吗?”真没必要狗血悲情,二者“处境尴尬”,其实是中国空军奋进式发展的必经之路。不是废物,是进取路上的“陪跑员”,这种切身体验大概跟体育圈那些陪练一样:没有他们,冠军未必走得通;可成了冠军,没人记得谁是陪跑。
更现实的逻辑是,国内空军装备“换代提速”正以超车道节奏进行。歼-10C跑过实战,打过威慑,频刷国际脸面。歼-16多功能挂载,执行实战任务能力越来越强,这可不是花架子,是真刀真枪能力比拼。歼-20身披隐身外衣,成了各路对手眼中的“幽灵猎手”,这档次一跳、技术跨度之大,整个队伍的能级马上就不一样了。
而苏-35和歼-11的位置,逐渐就变成“有能力但无主场”的尴尬境地,积分榜上数据体面,比赛里很难出线,很像赶上企业升级转型时的“功臣老员工”:辉煌过,但得识时务。
都讲了半天,从舆论到军内,其实都明白这个问题的症结。怎么解决?甩卖、捐赠、改装还是降级用,操作细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,但核心逻辑不会改,就是新旧平衡,技术换代终将发生。
讲到这,谁家没几个“有点能力但逐渐躺平”的选手,职场如此,装备更新也是如此。没必要对苏-35或歼-11有莫名的“落寞同情”,功能角色趋于边缘,恰恰说明大国空军从陪跑,到主场核心,正形成自己的体系、逻辑和标准,谁还会纠结“老家伙”存不存在感。
各位怎么看,苏-35和歼-11的“尴尬”到底算不算浪费?你更看好哪款战机能上演逆袭故事?欢迎留言区分享你那些不吐不快的见解吧。
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,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,请提供相关证明,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。
股票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