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笑的是——
笑的不是妃子,吃的也不是她。
《长安的荔枝》大结局里,那个站在权力顶端的贵妃,剥开一颗颗色泽诱人的荔枝,却只能看着汁水四溢、果肉腐烂。
圣人震怒,鱼承恩赐死,右相脱身,而李善德……不见了。
他带着袖儿,悄然远走。
他才是这个故事真正的胜者,也是唯一吃到鲜荔枝的人。
可讽刺的是——
贵妃,永远吃不到。
展开剩余84%01
“我越接近成功,越是满心厌恶。”
这句话,几乎可以作为李善德整条人物弧线的注脚。
他只是一个九品小吏,本意不过是买个房子,偏偏被推上了这趟死亡列车。被迫接下“荔枝使”的差事,面对的是岭南五千里艰难路途、三省六部推诿扯皮,还有鱼承恩和右相的权谋算计。
可李善德,一点点走了下来。
一开始,他只是认真,甚至有点傻。别人说什么他信什么,鱼承恩说要合作,他就真以为是合作。
直到他看到荔枝园被毁,看着峒人被打,看着苏老被抓,他才意识到:
这个世界,不信老实。
于是他开始学会伪装,学会冷眼旁观。
他依旧是那个“老实人”,但在袖儿面前,他换了荔枝。
这不是叛逆,这是觉醒。
他终于明白,活着,不只是为了完成差事,也可以选择保护一个人,哪怕是违命。
02
鱼承恩聪明。
太聪明了,以至于他觉得自己能掌控一切。
他以示弱为武器,一路从岭南杀回长安。他懂权谋,懂人心,懂得如何利用李善德。
“你太老实了,做不成大事。”
他这么说李善德,带着居高临下的怜悯。
可他忘了,老实人一旦反抗,往往最狠。
他以为李善德是棋子,却没想到,这颗棋子默默走到了棋盘的另一头,变成了车,甚至是将。
他不知道荔枝是怎么坏的,不知道圣人为什么震怒,也不知道——
荔枝其实是好的。只是,都被她吃了。
她是谁?
袖儿。
一个连名字都不完整的小姑娘,却成了整个大唐最幸运的人。她吃到了鲜荔枝,也吃到了李善德的全部真心。
而鱼承恩,只吃到了自己的结局。
三尺白绫,冷冰冰的讽刺。
03
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。”
这句诗,千年传诵,可谁真的在笑?谁在吃?谁在付出?
贵妃不过是说了句“想吃”,或者根本没说,只是有人想讨好她。
结果就有无数人跋涉五千里,有百姓流离失所,有鱼承恩以命相搏,有李善德颠沛流离。
可她呢?
她剥开果皮,看到的是烂果,闻到的是腐味。
她愤怒,却也清醒:
“为了本宫的一口荔枝,竟劳师动众,是本宫的错?”
她知道,不是她的错。
她也知道,她永远吃不到那颗鲜荔枝。
因为真正的鲜荔枝,从来不是为她准备的。
它是袖儿吃的,是李善德偷换的,是权谋之外的温柔。
这个故事从头到尾,贵妃都只是一个借口,一个棋子,一个虚幻的“目标”。
她的名字,被拿来做局,拿来邀功,拿来背锅。
可她,什么都没得到。
写到最后
《长安的荔枝》是一部小剧,讲的却是大事。
它讲了权力的荒谬,也讲了人性的坚韧。
它告诉我们:
最顶层的人,不一定吃到最好的东西;
最无声的人,也可以做出最响的反抗。
李善德用一次换荔枝的决定,换来了袖儿的笑容,也换来了自己最后的自由。
而我们看完这部剧,是否也该问自己一句——
我们是不是也活在“以为吃到最好”的幻觉里?
是不是也像圣人和贵妃那样,被表面的“好”所欺骗?
真正的好东西,到底留给了谁?
这部剧,早就给出了答案。
发布于:广东省股票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